主页(http://www.zhonghuagame.com):16岁初三生打网游13天花去1.2万
想起了本报报道的这篇文章,他忽然意识到,16岁的儿子也经常玩网游,难道是儿子也把钱充游戏币了?乔先生马上喊来儿子询问,这一问不要紧,乔先生夫妇顿时感觉要被儿子气炸了!
游戏界面有诱导消费嫌疑
卡里1.2万多元哪去了?儿子充游戏币了!
补救:
听完儿子的讲述,乔先生没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将儿子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他说:“我在家里电脑上安装了小游戏,晚上偶尔打打滚子之类的,我也知道孩子经常用电脑玩游戏,以前只要我回家了,我就不让他玩电脑,可是没想到他竟然背着我们玩了这么多次,而且花了这么多钱! ”
您家的孩子玩不玩网游?家长快来说说!
儿子说,这1000多元是他充网络游戏币的。再翻一下银行记录,乔先生夫妇浑身哆嗦起来,自2月20日起的13天里,一共扣掉了1.2万多元!在追问之下,孩子说,网络游戏中有会员费、升级、装备等环节,都需要游戏币,他禁不住诱惑,就通过家长的手机微信支付渠道,把钱给花了。
乔先生说,和儿子同龄的孩子中,有很多是玩网游的,“我们家孩子的经历就是深刻的教训,也希望家长朋友们从我身上吸取教训,回家之后多关注一下孩子,看看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 ”
在 《12岁男孩偷拿患癌妈妈3500元充游戏币》一文中,接受记者采访时,律师刘万昕提出了他的观点: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十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如果超出行为能力,除非父母进行追认,否则民事行为无效。如果孩子先后从母亲银行卡支出了3500元,显然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游戏运营商应当返还。
“我问孩子知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他说自己都蒙了,就知道花了很多次,有的一次就是760元,有的是1000多元,孩子自己都不清楚这些钱具体包括哪些项目了。 ”
3月3日,本报在A05版报道了《12岁男孩偷拿患癌妈妈3500元充游戏币》一文,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做个体生意的乔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3月3日晚上9点左右,他回家后就听到妻子说,银行卡里的钱少了1000多,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先把孩子教训一顿又把卡里现金全取出
[案例征集]
质疑
尽管是反复询问孩子如何充游戏币的,孩子也没有完全说明白。在听完孩子讲述后,乔先生登录孩子常完的游戏,在游戏中进行了体验,“我发现游戏画面中经常出现诱导性消费的小窗口,一点击就能进入购买和支付页面,有很强的诱导性,作为未成年人,本来自控力就差,一旦进入支付页面,孩子就很难把控了! ”
在责备孩子的同时,乔先生夫妇也在反省作为家长的责任,“孩子正在读初三,我们做个小生意很不容易,对孩子也是疏于管教了,我们家长有责任。 ”为了防止孩子继续充游戏币,他已经去银行,把卡里的现金取了出来,断掉了孩子的经济来源,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严加管教。“我家孩子是2000年出生的,才16岁,孩子大额消费的行为到底该怎么定义呢? ”乔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寻找到答案。
3月3日,本报在A05版报道了《12岁男孩偷拿患癌妈妈3500元充游戏币》一文,4日,读者乔先生给本报致电,他16岁的儿子玩网游,在13天之内花去1万2,家长气愤之余也求助于记者寻求解决办法。接连接到相关爆料,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性呢?
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