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zhonghuagame.com):蚂蚁森林不只是小游戏:由浅入深,四个层面解构其产品逻辑
但作为创业者和产品经理,我深知并不简单。因为在用户开心的背后,有支付宝巨额的投入。在 1000000 棵树的背后,是这 1000000 棵树的成本,真实地从蚂蚁金服的腰包里出去了。
(蚂蚁森林在阿拉善的梭梭 6 号林)
蚂蚁森林成长路径中最关键的点就是,能量种下的树,是真的树,这可以算是整个产品的点睛之笔。在他们团队设计产品的时候,最初也是只考虑虚拟的种树,但始终觉得不太够、意义也很有限。据说当时他们随口一说,要不种真的树?这个想法是前所未有的,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在反复斟酌和确认后,他们仍然决定就是种真的树。于是他们就真的找到了阿拉善 SEE。
在很多国家,都有所谓碳税,也就是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要交一定的费用,这个费用原则上就是对破坏环境的弥补。而绿色生产的企业,可能会领受很多补贴。更进一步,碳交易市场里,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也可以直接购买碳排放的量。
那么碳账户是什么呢?这就是第二个层面了。
偷能量的玩法跟当年风靡社交平台的偷菜并无区别,有目共睹的是,把偷菜的玩法复制到蚂蚁森林,就可以快速制造大量的互动、大量的用户活跃度,以及大量的好友添加。
观察了蚂蚁森林有一阵子,说说我的看法。
过去毕竟总戴着有色眼镜看支付宝,所以这个产品刚出来时,没有体验的欲望。过了一阵子,身边大家都开始集能量,群里也开始聊了起来。有人说,蚂蚁森林大概是继余额宝后,支付宝里唯一广受好评的产品了。于是我才又开始了解。
种在阿拉善的那一片梭梭树可都是真真儿的,都有据可查。而且跟许多公益项目只捐钱不同,大家都是用玩的方式来攒能量种树,把虚拟的树变成了真的有价值的树。至少在我来看,蚂蚁森林在逐步缓解当初生活圈带来的负面形象。
如果说社交导流是碳账户布局下的附加收益,那品牌形象的提升就是更大的附加收益了。
从去年 8 月到今年年初,短短不到半年,蚂蚁森林就积累了 2 亿用户,活跃度高得可怕(朋友说不能公开),种了上百万棵树。网上一片好评,用户玩得开心,也做了公益,叫好又叫座。从表面数据看,也远远把大家耳熟能详的很多主流互联网产品抛在后面,这样的成果可以算是十分成功的。
蚂蚁森林之所以少有差评,也跟这本身是公益项目有关。毕竟从政治正确上说,你很难批评做公益这事儿。
这次为了确保不是无脑消费支付宝,我特地找了支付宝蚂蚁森林的朋友来把关,他们会帮我关注事实错误(主观判断当然还是我说了算)。
(在蚂蚁森林页面,有很醒目的排名模块和添加好友模块)
我想从四个层面来说蚂蚁森林,由浅到深,从表面逻辑讲到商业逻辑。
前面也提到了碳账户的概念。蚂蚁森林既然为了碳账户而生,那么现在也就是在培养市场培养用户的阶段了。在大家积攒的能量越来越精细、能够真正放在市场里交易之前,在碳账户真的成为支付宝三大账户之前,也许仍然是烧钱的阶段。在转机到来之前过渡期要垫的成本,蚂蚁金服究竟愿不愿意一直掏下去,愿意掏多少,这都要打个问号了。
蚂蚁森林的逻辑里,用户付出了绿色行为,收获了真实的公益行为(种树),而蚂蚁森林付出了费用,似乎仅仅收获了品牌形象(大家的一致好评)和有些薄弱的社交导流。对蚂蚁森林来说,他们没有付费引流到什么产品的需要,反而他们的流量是来自于主产品支付宝的。在目前的规划里,蚂蚁森林也没有商业化的打算。
单纯从产品逻辑上看,应该是说,用户做了绿色行为、增加了碳账户里的绿色能量,蚂蚁金服用真金白银去买了树,然后用树向用户交换了这些能量。看起来,的确是用户的绿色行为转化成了树,但在转化的过程中,成本是由蚂蚁金服买单的:
用产品和技术的力量真正改造一个行业,是每个互联网人的梦想。我想蚂蚁森林的同学,也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最后说说我个人观点:蚂蚁森林算得上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我觉得这个尝试在大家经常提到的「互联网+公益」上的价值,远没有在未来绿色金融上的价值大。在公益上、在环保上谈钱、谈商业逻辑看似显得奇怪,但事实是,公益和环保要跟现实商业的逻辑产生良好的互动,才能更有效地运转起来。当我们的绿色行为真正产生价值,这个价值是真的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那环保事业,可能登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用户创造绿色能量 – 蚂蚁森林花钱向公益组织买树 – 用真实的树购买绿色能量
但是三个转化在支付宝社交战略上的意义,估计只能算导个流而已。玩蚂蚁森林的人,虽然产生互动,但这个互动复制不到其它的环节;用户在蚂蚁森林的打开率,也平移不到其它功能上去,而支付宝打开率已经很高,蚂蚁森林在提高支付宝用户留存上也使不上劲;好友添加也就只能算导个流,让通讯录里躺着那些好友,但永远不会在偷能量之外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