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 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2017-08-31 12:12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银行大劫案快播 尹施允上快乐大本营 引用三帅哥 永恒之塔调查苏贝尔斯遗址 永远的微笑 邓小巧 优优艺吧 优滋堂 油城新干线 余晓非

市民反映

家长黄女士告诉记者,因为孩子还小,所以一般让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并且只让孩子玩手机已有的几款儿童游戏,游戏中并没有相关的收费项目,肯定不会出现误消费的情况。也有个别家长表示,曾经孩子在玩手机游戏时进行了充值,但被其发现后就立即删除了该款游戏,并严厉批评了孩子。

8月19日,正直周末,在万达广场内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游玩,记者见到广场内休息处与部分餐厅内,许多孩子正抱着电子产品看视频或打游戏,而大部分家长在一旁并没有过多关注孩子所玩的内容。

“回家后我多次询问女儿是否还记得在哪款游戏中花的钱,怎么花的,但是孩子太小,问了很久也说不出什么来。”陈先生无奈地说,“女儿玩过游戏后都删除了,现在她也不知充值到哪款游戏中。”

部分家长

家长是否考虑过孩子在玩手机时有意或无意花钱充值呢?“孩子偶尔有玩我手机,虽然有绑定银行卡,但是想要通过手机支付就必须要指纹验证或者密码,孩子不知道密码,应该不会产生消费。”兰女士告诉笔者。在采访中,多数家长也都这么认为。

教师提示

同时,家长也应当对孩子进行适当、正确的引导。“未成年孩子对钱没有具体的概念,他不知道‘千’、‘万’代表什么。金钱的支配权不应该在孩子,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有适当、正确的价值引导。”林爱蕊说。(记者 郑凯)

“我家孩子竟然用我的手机玩游戏充值了4000多元,现在这笔钱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得回来。”8月14日,家住寿宁县的陈先生致电本报反映。

暑假已接近尾声,新学期开学在即。在暑期中让家长们头疼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里沉迷于手机网游,孩子在游戏中无意间产生大量费用的事件层出不穷。近日,市民陈先生致电本报反映,自家6岁的孩子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手游充值了4000余元,目前该笔费用很难退回。如何让孩子正确地使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问题。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陈先生的女儿今年才6岁,放假在家时常常会拿着陈先生的手机下载儿童游戏或看视频动画,陈先生平日忙于生意,也没有过多地注意。

电子产品设有密码应该不会被消费

这时,陈先生才想起来,也许是他的女儿在用他手机玩游戏时不小心充值的。

采访中,记者问及是否担心孩子在玩电子产品的过程中自行下载其他软件,同时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消费,大部分家长都表示,电子产品在现金支付上均有相关设置,并且孩子玩游戏时家长都在身边,应该不会产生其不知情的消费。

6岁孩子玩手游3天花4000余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为此,记者采访了宁德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德育处主任林爱蕊老师。

家长当以身作则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对于孩子为什么会对手游着迷的问题,林爱蕊表示,首先是好奇心的驱使,其次是环境对孩子的熏染,最后是在游戏中孩子快速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可以想象,如果家长下班回家后也是经常抱着手机,孩子自然会好奇,手机到底有什么这么吸引人?”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所以,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

无奈之下,陈先生选择了报警,并且通过电话联系了财付通客服。客服表示,能查到陈先生的手机先后充值消费了4000余元,但是无法确定其行为是孩子所为而不是成人所为,暂时无法退还该笔资金。陈先生表示,如果该资金无法退还,将会考虑通过法律途径。

“我平常做点小生意,所以微信上绑定了银行卡,便于资金往来。8月5日,我到银行取钱,发现卡里本该有的4.2万元钱不知怎么只剩下了3.8万元。”陈先生告诉记者,发现余额不对后他立即通过银行查询,得知他的账户在7月9日通过财付通支出100元,8月3日通过财付通支出数笔,金额共计4000余元,且这些费用均是充值到游戏账户中的,但他并没有在手机上看到扣费信息。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