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zhonghuagame.com):“政策之手”良性引导 国内游戏产业正在褪去“泡沫”
根据《2018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游戏市场收入虽仍有上升,但增幅同比2008年至2017年明显呈现“断崖式”下跌的态势。报告显示,今年1至6月,中国游戏产业在整体收入上的增幅出现明显降低,同比增长仅为5.2%,游戏产业的增速创下了有史以来最低的数字。此外,移动游戏、客户端游戏、网页游戏三个细分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游戏行业回归理性发展的转折点或许已经到来。
青少年游戏成瘾,对许多家长而言,已经到了令他们十分头疼的地步。据媒体报道,有些学生玩游戏能迅速上瘾,很快就达到逃学去玩并且屡教不改的地步,甚至高考来临也不能自制,严重影响到学业与前途。还有学生,偷刷家长的手机支付,花大量金钱给游戏充值、买装备,造成家中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正常的生活。近年来,类似因成瘾性游戏导致青少年自杀、他杀、自残的案例屡见不鲜。
从公司的盈利能力来看, 2017年国内收入前十的游戏公司,腾讯以978.83亿元毫无悬念荣登第一宝座。据了解,腾讯在2017年度靠手游《王者荣耀》等现有游戏以及《魂斗罗:归来》、《龙之谷》与《经典版天龙八部手游》等新游收入增长,推动了总营收,同比增长高达38.17%。
超能力的“吸金”作用自然使众多的企业趋之若鹜,争相加入到游戏产业中来。
事实上,回顾今年以来监管层的动作,不管是版号审批暂停、棋牌行业整治,还是有关35%游戏专项税的传言,都可以看出监管层也将加快对行业引导和扶持。
数据机构 SuperData 公布的报告显示,在2017年,手机游戏收入榜中,来自腾讯的《王者荣耀》高居榜首,2017年吸金多达19亿美元。网易的《梦幻西游》手游位居第二,吸金15亿美元,腾讯旗下的Supercell的《皇室战争》和《部落冲突》分居四五位,吸金达12亿美元左右。
正是在这种“政策之手”良性引导下,国内的游戏产业也褪去“泡沫”。
家长的“痛”与游戏企业 “吸金”鲜明对比
然而,在深受游戏困扰的家长愁苦背后,却是来自网游产品企业超强的“吸金能力”。
国家的未来与商业利益的之间的天平需倾斜
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到底有多深?从坊间流行的一句话 “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就足以窥见一斑。国家对游戏监管的政策已三申五令,但仍制止不了网游给社会带来的负页影响,监管难背后到底有何利益链?值得探讨。
尽管游戏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相比于游戏对青少年这个国家未来的影响,孰轻孰重?政府心里已经有数。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的焦点访谈连续两天关注儿童的游戏沉迷现象,步调一致地呼吁游戏平台要加强社会责任感。这都释放出进一步加强游戏监管的一个信号。8月30日,教育部联合八部门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其中,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对网络游戏行业实施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近乎同时关注青少年游戏沉迷现象,再度引发社会对游戏沉迷话题的持续关注。尽管游戏版号叫停、网游总量调控等政策频出,但各方面关于青少年沉迷游戏的负面消息仍见诸各报端。10月18日《湖北日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曝出18名学生本科转专科,无一不因沉溺游戏。另据《北京晨报》报道,南京市民龚女士越来越焦心,眼看自己的孩子王强(化名)明年就要高考了,却还陷在游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孩子玩手机游戏瘾非常大,空余时间几乎离不开手机,以前成绩能排在班级前十,前阵子都已经班级倒数第一。”龚女士的困境,是当前很多家长和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沉迷游戏,已经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