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zhonghuagame.com):3个硕士卖馄饨,开出2000家店年入15亿
20年前,3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在上海人民路开了一间名为“吉祥”的馄饨店,仅15㎡、20个座位,每天却能卖出1000碗馄饨。
20年后,这间小店发展成了拥有近2000家门店、馄饨界首屈一指的头部品牌,去年也成功入选了由红餐品牌研究院推出的“2018中国餐饮品牌力百强榜”。
这个餐饮版中国合伙人的故事,要从1999年说起。
《洪波高端访谈》周刊
栏目策划/主持 :陈洪波(红餐网创始人)
餐饮版中国合伙人的“帮规”
张彪说他起初是对特许经营感兴趣,而不是对餐饮本身感兴趣。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他恰好在经营一家餐厅,学习完特许经营的理论知识后,他萌生了“与其加盟别人,不如自己创业让别人加盟你”的想法。于是便请教店里的师傅,什么产品能符合特许经营的条件,例如大家都爱吃,且生产、运输、门店储藏等环节比其他产品更容易操作等。经过反复比较,张彪最终选中了馄饨这个品类。
馄饨这道有着2000年悠久历史的小吃,演变至今,名号繁多,多数地方称为馄饨,闽南一带称之为扁食,广东则称云吞,川渝称抄手,新疆少数民族称曲曲等。具体发祥地不可考,但南北通吃,颇受百姓喜爱。
那时,中国特许经营的市场还是麦肯这样的洋快餐和俏江南、小肥羊这样的中餐大店的天下,几无小吃入局。瞅准缺口,张彪快速入局了,随着规模的扩大,左兵和翁联辉两位好友成为了张彪的合伙人。三个人是校友,脾气相投,又都学的是与经济相关的专业,决定合伙之后,分别辞掉了大学教师、国企干部、公务员的职务。
随着吉祥馄饨的名声在外,媒体也将他们的故事供上了神坛,惯常给他们贴的标签就是“高知分子”。“哪有那么风光,都是栽着跟头走过来的。”张彪笑着说,“硕士其实是创业以后才去读的,读的是工商管理。”
张彪谈吉祥馄饨的经营理念
人们总是更关注所谓成功人士的故事,张彪说他们可没有黄晓明、邓超他们演得那么戏剧化,三人之间一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未红过脸。“吉祥”能有今天的规模,也是得益于合伙人的关系稳定,这其中,有个实行了20年的“帮规”。
帮规
1 .所有的决定2:1才能通过,当然,3:0更好。
2 .所有的决定必须当场表达,不能说“回去再考虑”,三人的老婆不能“参政”。
3 .三人中如有直系亲属进入公司工作,必须告知另外两人并且征得同意。
4 .手机费、汽油费等所有私人费用一律不能报销。
5 .不管谁做老大,另外两人必须要支持他。
产品线的迭代:多—少—多
“好吃”是餐饮的基本逻辑,从初创收割粗放市场,到迭代抓住精分市场,吉祥馄饨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产品线的迭代上。
初创红利期——多
“皮儿薄馅儿小”是上海馄饨的标配,而从一开始,吉祥馄饨的定位就不一样,它要做得“皮儿薄馅儿大”,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实惠”的标签。
当时顾客提到吉祥馄饨,有三点好,一好是品种多,足有100种,连西瓜皮都包到馄饨里面,新鲜!二好是个头大,一个足有30多克,实惠!三好是汤浓,够味!靠这三板斧,吉祥馄饨成了当时的网红店,张彪形容“馄饨在中午和晚上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头上走的,根本放不下来。”
发展调整期——少
随着规模的扩大,品种过多带来了诸多矛盾,例如原料的采购、入场的检测、一些材料工艺上的处理等,都给后端中央厨房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前端门店销售的计算、库存管理也很麻烦,经常出现账目对不上的问题。
经过产品重组,2006年的时候,吉祥馄饨的SKU开始做缩减,从100减到了20多一点儿。相比传统的上海馄饨,创新是“吉祥”最大的优势,除传统的荠菜馄饨、菜肉馄饨外,还有墨鱼馄饨、腊肉馄饨、黄鱼酸菜馄饨、番茄牛肉馄饨,以及应季上市的引流产品,很吸引年轻客群。
迭代突破期——多
产品种类少了,产品体验和服务体验增强了。以产品体验其中一个维度为例,团队根据客户的需求设置不同的场景,然后再来填充它的产品线。上海本身有宵夜吃馄饨的习惯,产品的属性结合到消费者的场景需求中去,早餐、中餐、晚餐、夜宵,单人食、双人份,和同事吃、和家人吃等,不同的需求都穿插在一起进行搭配。
产品线少了,产品力就能足够强。张彪说:“有些产品大家都在做,但做不出产品的质感,比如我们研发的蛋黄烧麦,有酱香的味道,蛋黄咬起来还要沙沙的,把这些表现出来才能足够支撑你的产品,否则就是吃品牌之前的红利。”
二十年探索的加盟模式
吉祥馄饨近两千家门店中,80%是加盟店,在经营模式的探索上,有一些心得。
从代理到直供,供货端形成闭环
如今馄饨店里定制盒分装的一份一份的售卖方式,张彪有些骄傲地表示那是他首创的。当年,张彪琢磨出来一套简单易行的计算方法,馄饨统一克数,按盒计数,虽说人工包裹难免有误差,但一盒的总误差可以控制在5克以内。这样的供货方式让出货进货都方便清点,货到门店后也好储藏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