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迷网络游戏7年 14岁“学霸”变“学渣”

2019-07-26 11:39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super star 小王子经典语录 抖音上生日句子 斗罗 我老婆是学生会长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 三流之路 春天的句子

网络游戏或许已经成为许多学生暑假放松的一项选择。可是,你也许不知道,记者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了解到,长期沉迷网络游戏造成的“游戏障碍”却是一种疾病。

不久前,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其中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日前,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组织专家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治疗、康复等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专家共识。

中国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游戏相关问题患病率为3.5%-17%。综合既往相关研究结果,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5%,且保持相对稳定。而游戏障碍者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

小学开始玩网络游戏 已经迷到不去上学了

小成(化名)今年14岁,是一名初一学生。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是一名“老”游戏玩家了,他打网络游戏可以追溯到小学一年级。最早,小成对网络游戏还处于懵懂时期,玩得也没那么勤,可慢慢的,他对游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特别是上了初中之后。而打游戏让小成变化最为明显的便是他的学习成绩,从原先的前10名掉到了后10名。原来,小成还能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可现在,他已经把学习、作业抛在了脑后,放学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关起门来打游戏,放假的时候,他可以连续玩上十几个小时。更夸张的是,最后,小成似乎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竟然连学都不去上了,每天只干一件事——打游戏。

眼见小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不去上学,父母不得不进行干涉,而因为妈妈断了家里的网络,小成竟然对妈妈大打出手,还在家里骂人、摔东西。父母跟小成约定,如果他能去上学,就让他继续打游戏,但是要规定每天玩游戏的时间。虽然父母做了妥协,但效果并不理想,没好几天,小成仍然我行我素,完全不管不顾父母的好言规劝。没办法,父母不得不将小成带到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小成被诊断为网络游戏障碍。

穿着一件帽衫,帽子戴起来,差不多遮住了半张脸,一直低着头,手臂交叉放在胸前,一言不发,表情中带着不屑一顾。这是小成给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行为医学科副主任贾碎林的第一印象。就诊、住院,整个流程小成都是在父亲的强制下进行的,自始至终小成没说一句话。他开口的时候已经是住院2天后了,并且只说了一句:有问题去问我父母。住院一周后,父母来看望小成,虽然小成还带着怨恨的目光,但最后一刻,他哭了。而这一哭,则让贾碎林抓住了小成的“软肋”,终于,经过贾碎林的不懈努力,小成被“攻破”,断断续续讲了自己的事。针对小成,贾碎林采取了行为认知疗法与心理疏导,让其慢慢脱离“网瘾”,同时,还培养小成的责任心,并帮助其消除出院后的后顾之忧。经过治疗,小成出院,目前定期复查,恢复情况良好。

玩几天可不是病 诊断标准挺严苛

那么什么是游戏障碍?玩个几天就是游戏障碍了?

据贾碎林介绍,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定义,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游戏障碍的认定主要包括三个行为模式:对游戏行为的控制力减弱;玩游戏的优先级高于日常生活和其他正常兴趣爱好;尽管出现了负面后果,仍继续游戏,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了严重损害。此外,上述行为模式需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作为诊断依据。

“不少人一听游戏障碍是病就慌了,觉得自己打了这么多年游戏那肯定就是中招了。其实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还是比较严格的,想进这道门也并非易事。”贾碎林介绍,简单地说,想要判断自己是不是游戏障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对社会功能是否造成了影响。学生的话以学业为主,如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了厌学、逃学的想法,那就八九不离十了。对于成人来说,是否影响了工作是首先考虑的因素,比如一名医生,门诊都不看了,成天就想着打游戏,那么有可能就是游戏障碍了。

2.有“戒断”反应。就是在停掉打游戏之后,处于坐立不安、空虚、焦虑等状态中,无法走出来,也可能是游戏障碍。

3.对游戏的“耐受性”增加。也就是玩游戏的时间不断增加,比如原来2个小时便可以停下,现在得玩4个小时可能还不过瘾。

贾碎林表示,过去,因为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就诊量并不是特别多,1个月能碰到一两例,而因为成年人的自制力相对好一些,因此临床上以儿童、青少年为主,并且从目前来看,都是男孩子。

儿童青少年是高危群体 家庭养育环境影响很大

“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不能约束自己,在网上一味地追求快乐。因此成为游戏障碍的高危群体。”贾碎林表示,儿童、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可引起脾气及性格的改变,与同学、朋友的关系疏远,变得封闭、警觉,情绪敏感性及反应性增加,自尊心差,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的会出现伤人及自伤行为。“过度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中的规则带入现实当中,造成角色的混乱,导致学业倒退甚至辍学。”贾碎林提醒,青春期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像前面提到的小成,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身边,由奶奶一手带大,而奶奶的教养方式就是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上了小学,小成还需要奶奶喂饭。到了小学的时候,虽然父母回归了养育角色,但仍然缺乏沟通,特别是父亲,不是骂就是动手打,这种沟通模式让小成习得,于是才有了前面小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大打出手的一幕。

有研究表明,家庭缺少幸福感或父母管教子女的方法剧烈冲突的青少年,最容易变成网络的“俘虏”。父母该怎么做?贾碎林给了两点建议。首先,要建立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包括家庭凝聚力、夫妻感情的和睦、父母的监护以及教育方式等。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心理问题,作为家长一定要了如指掌。另外,父母还要起到榜样的作用,重视孩子责任心的培养,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及社交活动,给予正确的教育及引导。要改变同孩子沟通的方式,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对话,不要给孩子增加压力,应给予亲情关爱,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商报记者 胡宁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