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zhonghuagame.com):社会组织呼吁加强治理 控制手游致瘾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网络游戏已经深刻影响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也有部分未成年人严重沉迷手机游戏。
8月9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尽快针对现有的手机网络游戏开展专项整顿,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戏中出现色情、暴力等不适宜他们接触的内容,同时控制手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致瘾性,加强对手机网络游戏周边产品的治理力度。
受访家长:孩子每天玩游戏远超1.5小时
据介绍,本次调研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深度访谈了全国各地孩子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103位家长,同时详细整理了49封来自各地家长给中心的信件,归纳分析了共计152份材料。
一般而言,手机网络游戏会对未成年人每日游戏时长进行限制,但《报告》发现,几乎所有接受调研的家长都反映,孩子每天玩游戏的时长远远超过了1.5小时。这些未成年人主要通过借用其他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注册、在网上购买成年人游戏账号等方式规避游戏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的限制。
一些未成年人盗用父母银行账户进行游戏充值
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会频繁偷用父母的钱在游戏中购买皮肤道具。在他们看来,这不仅给家庭经济带来了直接影响,也会导致孩子的消费观念出现严重偏差。
《报告》显示,还有一些未成年人盗用父母银行账户进行游戏充值,令家庭经济情况雪上加霜。家长们为了挽回经济损失,不得不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整理材料,以期望能够和游戏公司沟通退款。在本次调研数据统计结果中显示,有超过50%的未成年人会因为手机网络游戏充值,10个未成年人充值金额在1万元以上,最高的竟然达14.9万元。
建议接入统一的未成年人网游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认为,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亟待国家关注和治理的社会问题。
《报告》建议,应当尽快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网络保护的相关规定。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要求接入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并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登录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
组织动员开展更多针对未成年人户外活动
同时,《报告》还提出,应当加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进一步细化,它的出台将可以有效地指导相关主体落实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具体职责,有助于构建高质量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局面。
此外,《报告》建议,国家应当支持、鼓励修建可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户外场地,组织动员开展更多针对未成年人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未成年人拥有健康体魄的有效方式。针对当前户外场地不足和专业活动匮乏的问题,国家应当积极支持、鼓励户外场地的修建和户外活动的组织。
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基于当前可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手机网络游戏产品层出不穷,游戏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报告》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尽快针对现有的手机网络游戏开展专项整顿。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戏中出现色情、暴力等不适宜他们接触的内容。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手机网络游戏中不得含有引诱未成年人沉迷的设定。但当前手机网络游戏中普遍存在较为明显的诱导性设定,如:每日签到广告、游戏活动广告和通过在线时长提升角色等级的机制等。这些设定在无形中增加了未成年人使用游戏的频率,具有一定的致瘾性。
加强对手机网络游戏周边产品的治理力度
为此,《报告》建议,应控制手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致瘾性。同时,加强对手机网络游戏周边产品的治理力度。
《报告》最后也指出,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单靠个人或者社会一方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应当统筹社会各方的专业力量,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治理。
调查
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影响到底有多大?
“有的同学有时一天玩8个小时王者荣耀。”“手机被我摔了5、6个,孩子不吃早饭,把钱攒起来买手机,继续玩游戏。”
网络游戏对学生影响较大是社会的普遍共识,但影响到底有多大?记者近日随机来到四川省泸州市展开调研。当地蓝田中学得知记者调研主题后,主动设计问卷在全校学生中进行调查。班主任和家长督促全校2154名学生尽可能参与,共交回1929份问卷。问卷数据显示,两三天玩一次网络游戏的学生占比为26.23%,几乎每天玩网络游戏的占比为11.66%;每天玩游戏时长为1-2小时的占比53.91%,每天玩游戏时长超过5小时的占比达2.28%。
面对这一让人吃惊的数字,学校8年级12班的班主任刘老师直截了当地说:“学生接受调查时肯定有保留,实际情况远远比这个严重,班上60名学生完全不玩游戏的学生几乎没有,可控的有20人!”
过度使用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有双重负面影响。
部分平台青少年模式可轻松绕过。部分App上,用户只需自行输入四位数密码即可自由开启或关闭青少年模式,此模式约束力对自己控制手机的未成年人大打折扣。
记者还发现,登录一些软件时,初次注册并未强制要求实名和年龄认证,易导致用户真实身份与年龄不明。专家告诉记者,当前部分带有一定强制效果的青少年模式大都建立在实名认证年龄的基础上,有的还将模式设置为按用户年龄条件强制开启,但如果年龄等关键信息不明确,青少年模式将形同虚设。
难点
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卡”在哪?
记者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了解到,“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实发挥作用,推进重点互联网企业专设‘护苗’工作站点”是今年“扫黄打非·新风2021”集中行动的重要内容。受访专家表示,当前部分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效果欠佳存在多方面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