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zhonghuagame.com):游戏防沉迷 没有一劳永逸
租赁买卖账号的乱象在游戏圈形成了黑色产业链。尽管部分游戏运营商,很早之前就推出了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措施,打击账号交易和租赁,但规避的新方法也层出不穷。很多号商利用其他软件,来为账号登录游戏“保驾”,更有黑产人士为未成年网游玩家提供“过脸”服务。在知乎上搜索“xx游戏人脸识别”,一条“打游戏的时候出现人脸弹窗怎么办?”的帖子跃然而出,并附有其QQ号。添加好友后,对方信誓旦旦地说,只要给人脸二维码,不用上号,其就能帮过人脸。而在另一方面,有的平台却又“管得太死”,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内容池建设粗糙随意,没有根据青少年的实际需求筛选、推送契合的优质内容,出现资源数量少、低龄化的情况,不能满足青少年合理需求。这些黑产需要铲除,平台的漏洞更要补上。
天津北方网讯:有家长在《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中绑定了孩子的游戏账号,并启用“家长模式”。如果孩子的在线时长超过规定时间,系统就会阻止登录,但家长发现,孩子还能玩。“防沉迷系统也防不住,他有各种办法。”家长感慨道,所谓“办法”,其实就是租号和买号。部分网络平台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仍存在较大漏洞,很多网站和购物平台上能搜索到大量租号商家,价格优惠且无需身份认证就可直接租赁账号。
在铲除黑产和堵漏洞的同时,还要警惕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比如,有些人称,未成年人玩游戏带来产业利润,只占游戏平台和厂商极小的部分,即便全部舍弃了也不影响基本面,因此,防沉迷系统不灵不是游戏平台和厂商不用心不努力。其实,未成年人玩游戏固然产业利润占比不大,可是,作为未来的潜力股和对游戏品牌高黏附性,各游戏平台和厂商都不愿舍弃,至少不愿自己单独舍弃而竞争对手却不舍弃,这就是“囚徒困境”。而摆脱囚徒困境,需要更高层面的统筹,因此,针对网游监管,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还有种说法更具迷惑性,有些人认为,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并不那么可怕,每个时代都有过令青少年痴迷的东西,如武侠、漫画、录像厅、游戏厅等,不是一样走出来了吗?这种说法显然忽略了时下的网游手游无论是规模、深度和吸引力,都已非以往那些事物可比。当然,或许,我们可以逆向思维,如果在其他领域为孩子开辟出更多有价值、有趣味的活动,就能够把一些孩子从游戏沉迷中解救出来。
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机制,是个系统工程。与其争论平台企业责任、家长监管、学校教育谁的责任更大,不如多方入手作出更多探索形成合力。毕竟,游戏防沉迷没有一招鲜,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津云新闻编辑靳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