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zhonghuagame.com):跨界破圈中的上海游戏企业 米哈游:《原神》背后有奥秘
过去一年,上海游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50亿元,在国内全行业中三分其一。以“跨界破圈”为关键词,上海游戏企业与音乐、动漫、文学、电影、脱口秀频繁碰撞,原创好故事、现代新技术与复合型人才交融汇合,成就了“传统故事现代表达,上海故事国际表达”的文化传播新样式。
今起推出的“跨界破圈中的上海游戏企业”系列报道,将以上海游戏企业的创新探索为案例,解析游戏不止于游戏的文化感染力和传播力。
《原神》B站粉丝数1000万达成——3月3日,开放世界游戏《原神》通过官方微信号发布了这一消息。对斩获多个世界级游戏奖项的《原神》来说,这或许只是又一个“小目标”。在哔哩哔哩平台,目前共有7位UP主粉丝量超过1000万,《原神》是唯一一个游戏官方账号。
为什么又是《原神》?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企业米哈游推出的《原神》是一款游戏,又不止于游戏。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迭代,促成了与玩家、创作者共建共生,与其他门类文化产品跨界融合的《原神》生态。
以年轻人集聚的B站为例,大量网友、玩家参与《原神》相关内容制作,涌现出丰富的“二创”作品。以传统戏曲人物为原型的新角色“云堇”上线后,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杨扬配唱的《神女劈观》引发全国各地各剧种名家的翻唱接力。
在YouTube等国际平台,《原神》同样拥有大批粉丝。春节期间,由米哈游主办、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原神》交响音乐会特别篇播出。第一次听到杨扬呈现的现场版《神女劈观》,外国网友留言:“中国京剧好听到流泪。”
“跨界”,对《原神》来说并不意外。“从创业第一天起,米哈游就没有将自己仅仅定位成游戏公司,而是IP企业。”米哈游总裁刘伟说。
打破海外玩家的刻板印象
《原神》和米哈游的故事要从刘伟和两位创业伙伴的大学时代开始说起。2011年12月1日,三位自称“技术宅男”的上海交大研究生得到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提供的10万元无息贷款。刘伟和如今担任米哈游CEO的蔡浩宇买了简单的办公桌椅,将在宿舍成立的工作室搬入这个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11年来,米哈游围绕《崩坏》IP开发了三代产品,《原神》是第四代旗舰产品,开发时间超过3年,研发团队超过400人,研发投入超过1亿美元。
2020年9月底,《原神》以10种语言版本在全平台上线,当年12月获得Google Play2020年度最佳游戏,登顶68个国家和地区的畅销榜榜首;去年12月再获游戏界奥斯卡“TGA2021最佳移动游戏”奖项。
“我们自己复盘《原神》为何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就是因为在创作和推广过程中加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且运用了新鲜的方式,向全球玩家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刘伟说。
比如《原神》璃月篇极具东方神韵的音乐受到玩家推崇,其中《璃月》《疾如猛火》等曲目还在北京冬奥赛场响起。角色“钟离”宣传片采用中国传统说书为开头,在海外总播放量突破2000万。
再看游戏场景,《原神》与张家界、黄龙、桂林等5A级景区展开合作联动,基于中国自然景观创造的数字美景,让外国玩家入迷。“海外玩家对中国的印象往往是‘大熊猫、中国功夫与三国志’,我们有意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蔡浩宇说。
对《原神》游戏角色设定坚持用中文名而非英文名,不少海外玩家印象深刻,甚至在玩家群体中掀起一股学中文拼音的热潮。用中文唱京歌的“云堇”上线后,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两年前发布的京剧视频同样成为外国玩家自发学习的素材。
文化感染力背后的技术创新
“支撑一款跨平台的开放世界游戏,对技术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一款游戏的文化感染力背后,不容忽视的是技术的创新。
拆解《原神》开发过程,刘伟谈到,作为数字文化产品的游戏,离不开文化产品工业化体系的搭建。米哈游相关负责人介绍,3年前在公司内部成立的“逆熵”研究团队,主要承担两个任务,其一是追赶3A级别国际厂商的工业化水平,其二就是对新技术的探索和研究。米哈游还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研发中心,吸引全球科研人才,打造工业化管线,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和很多3A游戏“先设计情节,让角色配合、跟随”的思路相反,《原神》的故事始终以角色为主,世界与角色是平行关系。《原神》没有设立创意总监和艺术总监岗位,进入“角色设计”这一阶段之后,米哈游全体员工——即便是负责IP运营等事务性工作的部门,只要有关于新角色的想法都能提交给开发团队。这一模式让海外游戏观察者感到新鲜。2021GDC游戏开发者大会上,海外游戏专业媒体4Gamer评价,米哈游采用的角色设计模式,不仅能收集各种奇思妙想,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岗位的思维限制。
在游戏行业人士的观察中,目前游戏消费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为优质内容付费的习惯,在这一背景下,内容生产商可以更专注地提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