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zhonghuagame.com):如何设想21公里贯通开放的浦江东岸?
美国团队提出一个偏重生态的方案。希望采用“交织生态”的办法,让东岸成为“一流滨水公园”。设计者采用了混合街道的形式,骑行者、慢跑者和步行者共用街道。方案不止在街道等方面注重使用海绵城市技术,以期减少城市洪灾、通过过滤污染物提升水质,并且,还提出“交织生态”的做法,将浦东转化为串联重要目的地的线性绿色水库。其做法包括,在滨江设置内水道、营造生物多样化栖息地、慢行流线系统、半岛观景平台、生态水码头、柔韧性调控系统等。
除了滨江的驿站,以及文化、餐饮、游戏设施之外,方案还建议新增水上轮渡,连接两岸慢行空间,为游客、步行者、骑行运动者提供享受两岸风貌的便利。设计者认为,对黄浦江这一公共空间而言,这是老一代人的记忆,也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故此可增设小尺度的水上轮渡站和巴士站。
设计师还注意到,浦东新区有许多学校,但缺少自然教育的空间,人的纽带联系也较弱。方案试图以这一空间带动整个社区,特别是针对孩子的参与度,故而提出建造户外图书馆、让孩子认领自己的树等对策。
法国TER:水际线和灯塔
陆家嘴沿江,目前仍有因自然水流动力形成的湿地,是城市与自然较量生成的一部分结果。故而,可以遵循自然规律,释放自然能量,创造新型城市自然空间。
来自荷兰的West 8,为浦江东岸的21公里提供了一个“长直发女孩骑自行车”的logo,这个图案被印在贯穿21公里的慢跑道和自行车道上:三米的慢跑道和六米的双向骑行道——在交通专家评审看来,这个断面的尺度最为合适。
法国团队对东岸进行了哲学、社会的思考,设计时刻不忘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首先,设计者提出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认为21公里的东岸线,实际上是“怎样的公共空间承载怎样的上海式生活”的命题。“河岸=天际线+水际线”,如果东方明珠是天际线,那么河岸就是一种历史承载。
美国Terrain:生活水岸
荷兰KCAP:绿色浦江,七彩东岸
一些节点采用了大胆的设计。譬如,在陆家嘴这个上海出镜率最高的地方,建造一条环状、有起伏的观景体验桥,使人们走在上面可以同时看到两边的风景;而在南浦大桥,设计者提出,可整合桥底空间与桥身,成为竖向绿色运动空间和探险公园,地面北段做成城市水公园,南段形成以球类运动为主的城市体育公园。
上海浦江东岸21公里的贯通开放,早已被提上日程,这是浦东新区“十三五”重点项目——在两到三年内,把21公里的滨江地带,变成市民皆可享用的公共空间,让这里全线贯通、有绿道、有亮点。
West 8:简单美丽
为了生物多样性、减缓洪水等,设计者提出连通蓝绿基础设施网络,创建河岸栖息地等,其中运用海绵城市、“控制性洪水”等策略。设计者沿河找出了41个障碍,采用有轨电车、自行车、步行三条线路,并与地铁轮渡相联系,让东岸变得连续。设计者还重新设计了防汛墙,使之无形中融入新的空间,让城市更好地与河流连接。
方案对河岸进行了分段设计,由北到南,分为艺术滨江、生态滨江、共享滨江、海绵滨江、运动滨江、多产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