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zhonghuagame.com):沉迷手机游戏让孩子“疯狂”甘肃长安网
还没聊上几句,姜超就又开始低头忙着手机游戏,不再理会记者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玩手游的情况,记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小学采访。
青少年沉迷手游危害多
上述过程的具体细节,刘先生甚至都不是从自己女儿口中得知的,而是派出所的民警告诉他的。
家长对待手游态度不一
由此,刘先生认识了上述案件代理人、公益律师赵良善。刘先生发现,赵良善手头上还有一起类似案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曾经用其微信往某个手游里充值,累计三千多元。
“由于很多家长缺乏证据保全的意识,使得举证困难重重。比如,如果家长平时也玩手游,而且孩子玩手游用的也是家长的手机和账号,这也会导致无法认定交易主体是未成年人。”赵良善说。
“除了司法途径之外,还有几种途径可以解决类似纠纷。比如,双方私下协商解决、找消协调解、找有关部门进行行政调解、提交仲裁。类似纠纷应该尽量通过游戏公司和家长之间协商解决,即使到了法院也要注重调解。”刘俊海说。
刘先生当即把女儿叫过来仔细询问后得知,女儿把卡里的1万多元花在玩手游上,把剩下的钱用于网购。
“除了诉讼之外,可以向游戏产业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投诉,还可以通过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赵良善说。
经过赵良善协调,游戏公司告诉刘先生,可以视情况退款。
刘先生女儿的同学“传授”的办法是,拿着父母的银行卡和身份证,再绑定手机,就可以把钱转出来了。
充值两千多元不算什么
调查动机
过度沉迷手机游戏对刘先生的女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
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姜超对记者说:“我们班上不少同学都打手游,我打得还不好,有几个同学玩得超级溜。”
此外,通知还提到,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限定网络游戏用户在单款游戏内的单次充值金额,并在用户进行充值或者消费时发送要求用户确认的信息。确认信息中应当包括充值或者消费的法定货币或者虚拟货币金额、获得的虚拟道具或者增值服务的名称等内容,以及适度娱乐理性消费等提示语。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保存用户充值及消费等信息记录不少于180日。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夏琳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刚参加中考。备战中考期间,为了帮儿子减压,她允许孩子适当玩一玩手机游戏。
记者问:“在游戏方面有开销吗?开销大吗?”陈松肯定地告诉记者:“当然得充钱啊。不充钱怎么升级,怎么买人,怎么打排位赛?我从3月份开始玩到现在已经充了两千多元了,不过都是我自己的零花钱。”
“最后还真成了,给我退了1万多元,我高兴得不得了。像我这种情况,如果人数少的话,游戏公司可能会退款,人数多了估计就困难了。”刘先生说。
初中学生玩手游,学习紧张的高中生又是什么情况?
刘俊海认为,游戏公司要核实游戏者的年龄,并采用多种方法验证。另外,游戏公司还要改进游戏的内容,对一些容易让孩子上瘾的内容要严格把关。
“学校门口有个商店,老板抓住学生心理出售虚拟货币。”刘先生说,“那生意好得很,卖文具不挣钱,都是卖虚拟货币挣钱。”
随后,记者又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一所中学。在这里,记者碰到正在读初二的陈松。
“青少年沉迷手游耽误学习,他们的身心正常发育、人格养成都会受到影响,他们身上会出现铺张浪费、挥金如土等问题。尤其是偷父母的银行卡给游戏充值等行为,呈现出违法犯罪的苗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说,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定要深刻认识青少年沉迷手游的危害性。
除此之外,送审稿还提到,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时至8时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刘俊海认为,青少年沉迷手游容易引发家长和网游公司之间责任不清的问题,最后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游戏公司可能会说,孩子胡乱充值是家长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家长自己玩”“家长给孩子充值”等说法。家长如果辩解称孩子是背着家长充值的,他们在举证方面确实比较难。另一方面,如果游戏公司认为是家长以孩子的名义赖账,游戏公司也不好举证。总而言之,如果青少年沉迷手游并过度充值,类似纠纷会越来越多,对游戏公司和家长双方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今年年初,国家网信办起草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其中提到,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对可能诱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进行技术改造。
陕西省西安市市民刘先生的女儿今年17岁,大约从2013年开始玩网络游戏,后来发展到玩手游。
7月2日,腾讯宣布,从7月4日起,最近风靡网络的《王者荣耀》将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录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并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腾讯作出如此举动,缘于此前关于未成年人沉迷手游《王者荣耀》的报道。实际上,让未成年人沉迷的手机游戏,远不止这一款。未成年人玩手游是怎样的状态?沉迷手游对未成年人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
“班上的同学在玩不同的手游。我们是放学之后相约一起‘开黑’(游戏玩家之间的用语,指和自己现实周围的朋友一起打游戏——记者注)。我们都是打‘排位’(游戏术语)的,我和我朋友的等级比较高。我们一般不和其他人打,很多人都是个坑,为此我们还特意创建了一个‘开黑’的QQ群,有时间就打。”陈松说。
每个月工资不高的刘先生在了解真相后非常焦虑,他曾经给游戏公司所在地的主管部门打过电话。
青少年沉迷手游引发诸多问题专家剖析
《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规模实现1655.7亿元,同比增长17.7%;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达到1182.5亿元,同比增长19.9%;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达5.28亿,同比增长15.9%;大批玩家加入手游大军,其中不乏未成年人。
连日来,多家媒体对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进而胡乱充值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如“深圳11岁男孩玩手游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武汉10岁男孩玩游戏充值5.8万元”等。
游戏公司要做哪些工作
经过此事后,刘先生的女儿依然在玩手机游戏,“不过,她现在不往里面充钱了,也不购买装备。我现在管得很严,特别是在钱的方面,每天只给比较少的生活费。不可能完全跟游戏一刀两断,也得有个过程,现在只能慢慢疏导。”刘先生无奈地说。
“首先是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课程甚至无法及格。其次是生活不规律,有时候玩到凌晨1点。而且孩子们互相攀比,互相传染,他们在网上玩游戏往往是一帮人,互相比着打装备,这很可怕。你想不玩都不行,别人还拉着你玩。”刘先生说,“我女儿从我的银行卡里把钱取走,就是同学告诉她的办法。”
“政府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企业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家长要全力履行监护职责,未成年人自身也要树立正确意识,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业余活动。”赵良善说。
“打游戏要购买装备,花费很大。我女儿游戏里的小人手上戴了个戒指,一个虚拟戒指就800元。”刘先生说。
女儿刷万余元玩手游
从网游到手游,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少年面临的诱惑也逐渐增多。
刘先生的女儿照葫芦画瓢,趁着刘先生上班,把银行卡和身份证与手机绑定,等刘先生下班后回来睡着了,再偷偷拿走刘先生的手机,获取验证码。
“要从家长抓起。家长要给自己的手机设好密码,不要给孩子可趁之机进行转账。同时,家长应要求孩子不要给手机设密码,便于随时监控。对于容易沉迷手游的孩子,家长尽量不要给他们配智能手机,配具备简单功能的手机就行了。学校也要适当禁止学生玩手机。”刘俊海说。
“我小孩每次都是充二三十元,当时也没在意。之后有一次翻手机账单才发现,他在一个月内就花了1000多元。当时,我二话没说就把游戏卸载了,并且狠狠教育了他一顿。”这位家长说。
公益律师赵良善帮助多名家长追讨孩子沉迷手游后胡乱花掉的款项,他给记者提供了两组数据:
“游戏公司要对青少年的上网规律、上网时间、付款情况进行统计,尽可能告知家长。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游戏公司的监督、指导力度。对于一些给消费者、家长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游戏,要拿出有力措施纠正。”刘俊海说。
青少年玩手机游戏的实际状况究竟如何?《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根据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发布的“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其中对全国10省(区/市)90所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校的7736名学生、1544名家长和99名老师的互联网运用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未成年人拥有手机;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联网的经历,远高于我国网民的总体触网率;56.4%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前;超九成未成年人都在上网时遇到过不良信息的侵扰;未成年人上网用于打游戏的比例占到42.6%。
“我当时怀疑是不是搞错了,于是去银行柜台查询。结果发现,从2016年五六月份开始,卡上的钱被陆陆续续刷走两万多元。我当时没有怀疑到女儿身上,后来还是我妹妹告诉我,是我女儿把钱刷走了。”刘先生说。
“有个孩子玩游戏充了七八千元,听说孩子家长已经起诉到法院了。”刘先生说。
赵良善认为,青少年玩手游胡乱花钱之后,追讨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举证难。与传统的交易不同,网络交易缺乏固化的介质文本,即便相关的交易记录有电子痕迹可循,但由于这些数据记录被保存在服务器中,不仅查询起来有困难,也容易被系统后台操作者复制、修改甚至删除。
当记者表示充值金额不小时,陈松不以为然地说:“我这不算多的,我们那个QQ群里不少人都充得比我多,有好几个同学充了五六千元,还有个同学充了上万元,我这点钱在他们面前不算什么。”
这个事情究竟由谁来管?
目前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高中读高一的金涛告诉记者,他曾经玩过某大型手游,但是在半年前就把游戏卸载了。
近年来,手机游戏发展异常迅猛,如何更好地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刘先生这时才知道,女儿在玩手机游戏上的花费惊人。
预防孩子沉迷手游我们能做什么
“现在有些手机支付工具,如果没有特意申请密码的话,绑定之后支付的时候就不需要密码了。我那张卡还有个缺陷,就是没有短信通知。”刘先生说。
“我们当时准备一起起诉游戏公司。”刘先生说。
相关链接:
在学校放学后,记者采访到站在路边玩手游的同学姜超。
“工作人员也知道有孩子玩游戏,但好像没有人投诉过。”刘先生说。
“对方回答不知道。在这个事情上,我好像成了先例,开了先河。”刘先生说。
无奈之下,刘先生找到当地一家媒体反映情况,发现有人和他经历类似。
沉迷游戏互相传染攀比
金涛说:“我那些同学不仅在游戏里花钱,在局外看游戏主播直播玩游戏时也花钱刷礼物,只是为了进主播创建的‘开黑微信群’,有机会能和主播一起玩。我有个朋友刷了将近4000元才进了一个主播的‘开黑群’,就是被主播带着玩游戏,其他什么都没有”。
(杜晓 涂陈昊)
2016年9月,刘先生在ATM机上取钱时发现,工资卡里的两万多元竟只剩1000多元了。
“我之前也一度沉迷于手游无法自拔,而且是到了那种一天不玩就难受的状态,就像上瘾了一样。可后来充钱充得有点多了之后,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觉得为了一个游戏充那么多钱很划不来。现在,我周围还有不少同学在玩手游,现在不仅比的是自己的等级,还比谁的人多,谁充的钱多。我觉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一个游戏的意义了,现在几乎成了同学们之间互相攀比、互相竞争的工具,我觉得没有必要而且很有害。所以,我认为卸载这个游戏是个正确的选择。”金涛坦然向记者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从那时开始,刘先生的女儿会用父母或老人给的零花钱购买虚拟货币,用来玩游戏。
当被问及是否允许孩子自己往游戏里充钱时,夏琳说:“稍微充一点是能接受的,但是成百上千元的充值肯定不行。”
对于青少年玩手游,家长是怎么看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玩手游的态度不一。
5月1日实施的《文化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要求网络游戏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并保存用户注册信息;不得为使用游客模式登录的网络游戏用户提供游戏内充值或者消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