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zhonghuagame.com):中国团队破解抗抑郁难题,低氧疗法将成家用
近日,一项在精神健康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脑所)罗敏敏研究员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经过长达十二年的不懈探索,在抗抑郁治疗机制研究上取得关键性进展,相关成果有望催生一种全新的、可家用的低氧物理疗法,为全球数以亿计的抑郁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但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病理机制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现有主流药物虽对部分患者有效,但通常存在起效慢、副作用明显、个体差异大等局限,且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对药物治疗不敏感,属于难治性抑郁症。因此,开发起效快、副作用小、作用机制全新的疗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痛点。
据团队核心负责人罗敏敏研究员在接受专访时介绍,他们的研究灵感源于对大脑特定神经环路功能的深入探究。团队发现,通过精确控制性地吸入低浓度氧气,即实施温和的“低氧”干预,能够特异性地激活大脑中一个被称为“缰核”的关键脑区中特定的负性情绪调节神经元。该神经元的过度活跃被认为与抑郁状态密切相关。低氧刺激恰恰能够有效抑制这些神经元的异常活动,从而在动物模型中快速产生抗抑郁效果。
“这为我们理解情绪调控的生理基础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罗敏敏表示,“与化学药物通过影响全身神经递质来发挥作用不同,低氧疗法更像是一种‘物理靶向’干预,它直接作用于与情绪密切相关的特定神经环路,这可能是其潜在优势所在。”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基于此创新科学发现,团队正在积极推动该疗法向临床应用转化。目前,适用于该疗法的专用低氧设备原型机已经开发完成,并进入了严格的临床前与早期临床研究阶段。初步数据显示,其安全性及初步有效性表现良好。罗敏敏展望,未来经过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和监管部门批准后,这种设备有望被设计成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家用治疗仪。患者或许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像使用家用医疗设备一样,定期进行短时、可控的低氧吸入治疗,实现对病情的长期管理和干预。
这一研究突破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一种潜在的新疗法,更在于它揭示了大脑应对环境压力(如低氧)的内在调节机制与情绪健康之间的深刻联系,为精神疾病的生理学基础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尽管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仍需要经历严谨的临床验证和审批准入流程,但这条全新的技术路径,无疑为对抗抑郁症这一沉重负担增添了有力的武器,标志着我国在脑科学与精神健康交叉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