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重庆二外学子在哈佛

2014-08-26 11:55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塞寥尔61比林斯利博士 假面天使伪情人 猎艳江山 铸炉之主派伦迪乌斯 娄艺潇水冰月 时子环 信州区教研网 空巢网 江简称 好康福7780tv影院 吉布林格的地图 偷渡女人河txt下载 壹号童仓好吗 dzhsj 学生妹被家教性敲诈 唐磊的立方时空 穿越千年之少女除妖师

国际部王浩宇与哈佛工学院教授Peter在实验室

国际部王浩宇与哈佛工学院教授Peter在实验室

重庆二外学子在哈佛

  哈佛教授们的课堂,二外学生做评委,每天都要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桥梁设计实验中,学生们以鹅公岩大桥为原型进行“重新制造”;实验失败了,他们却能在哈佛教授的引导下,做出一场精彩的报告……在这个暑假即将接近尾声的夏天,游学归来的重庆二外学子向笔者侃侃而谈,再现了他们今夏所经历的哈佛大学工学院原汁原味的校园生活。

  2012年起,重庆二外获得哈佛大学工学院的邀请,每年都有15个以上的学生名额前往美国,进行为期3周的免费深度研修学习。过去两年,学校已有30余名学生进入哈佛大学工学院学习,领略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名教授的睿智思维,也获得了启发,为他们的学习更添动力。2014年7月,二外又有21名师生去到哈佛,完成了一段科技、智慧、青春的游学之旅。

  那么,哈佛大学工学院的课程到底有何魅力,和“教授”们在一起,重庆二外的学子和他们碰撞出怎样的思维火花?今日,本文将为你一一详解。

  据每届带队的二外国际部黄主任介绍,二外学子今年在哈佛大学的学习课程沿袭了前两年的总体特色,课程主要涉及应用数学、应用物理、生物工程、纳米工程、建筑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但从课程的内容及各学科教授的设计及实验上比往年更紧凑、更丰富。在第二周开始还特别增加了小组调研活动,让学生从高科技知识、科学研究方法、实验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与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获得哈佛学习之经验。“就整个课程来说,学生的参与度都非常高,不管是理论部分,还是实验部分,哈佛的教师都善于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有表达自己思想、见解的时机。”课程指导及领队老师卿恩明说。

  “Any questions?”

  在哈佛的课堂上,每位博士教授都会准备形式多样的PPT引领学生融入课程。有意思的是,正如美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国度,哈佛的授课老师们也来自世界各国,美国、中国、印度;美洲、亚洲、欧洲……也因此,哈佛的课堂上,口音不尽相同,对学子们的外语能力有着不小的考验。

  “但总归不是难事。”重庆二外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李逸凡说,课堂上,授课老师们非常耐心、尽责。“老师们会在课堂上简化学科专业术语,并不断地问我们"Any questions?"(有什么问题吗),他们都坚持一个原则,在能力范围内,有问必答,有问必精答,直到学生获得较好的对问题的认知为止。”李逸凡说,哈佛老师的严谨、认真,也带动了他和同学们的热情,珍惜每节课,对于疑点难点,不问明白不罢休。

  “游戏”串起课程精髓

  除了简洁的语言,李逸凡觉得自己能轻松接受哈佛工学院的课程的原因是,轻松有趣的小游戏。

  原来,每个学科的老师都会带领学生一起做轻松有趣的小实验(游戏),把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以教授们强化二外学子对设计的理解认知力为例,实验工程主任Anas和高级机械工程师Peter专门设计了一 个关于汽车设计的头脑风暴环节,二外的学子分成几组,对一辆汽车进行分部分的设计。“我所在的小组是由Anas带领的汽车系统设计小组,在对我们熟知的汽车系统进行了一 一列举后,我们团队的同学触类旁通,还对空调、收音机、车窗这三个系统进行了人性化的设计,所有老师一致给我们好评。”李逸凡告诉笔者。

  还有更多的小“游戏”,如教计算机科学的印裔年轻老师Dan Armendariz用有趣的记忆翻牌游戏生动解释了一部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哈佛老师遇上“苛刻”的二外学子

  哈佛的课堂兼容并包,尊重学生。以老师的课堂而言,重庆二外学子苏承维说,他们每天都会在课后充当“评委”,给老师们的课程予以评价,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苏承维说,每一天课程结束后,哈佛的老师都会给他们每人发下一份调查问卷表,上面有十个问题。“其实这是老师们精心设计的作业,他们希望得到我们最真实的选择。”苏承维说,通过这张表,老师们会了解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了解自己设计的课程还有哪些可改进的地方。“老师们真的会仔细阅读每个同学的问卷调查表,他们很关心我们对他们课程的兴趣度。”苏承维说,正因此,她和同学们会认真对待调查表,认真填写,既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辛苦授课的尊重。一次,她和同学都建议,因为对于计算机学科专业掌握不够,学习时只在电脑上操作显得比较枯燥,没想到,第二天,这个建议就被采纳,老师将课程改为了生动、有趣的动手实验。

  实践在哈佛:

  科技的价值在于运用

  哈佛工学院的教学中,实践、实验占据相当部分的比例,“此次的行程,哈佛工学院各老师的课程充分展现了"应用"二字,他们不仅让我们有很多即时的实践活动,也专门为我们设计了不少实验,非常强化我们所学。”二外国际部高一AP班的冯一告诉笔者,尽管他们在哈佛工学院接触的各科都是在国内不曾接触过的高科技学科,但接受起来也并不难。以环境工程学的上课为例,冯一说,Patrick教授的课题是生活中的污染,不仅介绍了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知识,还分六个步骤重点介绍了水污染的处理方法。“仔细聆听内容,再看看PPT上面的图,我发现与我们所学的污水处理是有相当高的契合度的,当时就倍感亲切。” 冯一还说,非常高效的是,Patrick教授当天下午就安排他们去到哈佛所在地的剑桥镇水处理中心,参观了污水净化步骤,工作人员还全程陪同做讲解。

  实验方面,二外学子举起例来尤为激动,“积木搭房子、水滴试验、造桥实验、Egg Drop实验(摔蛋实验)等等,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重要的是通过实验,一些不太明白的知识点赫然清晰。”二外国际部高一AP班的王浩然非常热情。

  摔蛋实验的启发 结构与团队为王

  王浩宇同学对Egg Drop(摔蛋)实验记忆犹新。他说,他和随机抽选的三名外地女生组成临时团队,四人被要求在半小时内设计一个保护装置,使得其能承受三次高空坠地或三次从2米多高的重装置上向生鸡蛋施力并砸向地面,而能保持生鸡蛋不破。然而当看到那厚重得像大铡刀的重物装置,再看看老师提供的设计装置的材料后,王浩宇团队成员几乎一致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提供给他们的材料就是日常十分普通的材料:饮料吸管、橡皮筋、硬纸片、小木条、拉环、胶水和胶带等材料!尽管任务不轻松,也觉得多半完不成任务,王浩宇仍然为队里成员打气,“只需要三次,三次以后能存活就算实验成功。我们只需要抓紧时间努力就行。”

  那么,一个临时团队如何解决问题?王浩宇说,团队临时分为两个小组,一组负责沟通和设计,一组负责制作和挑选材料。两组人员经过20分钟的商量,最终敲定一个双层保护系统的制作方案,即充分利用纸板的硬度和吸管的塑胶弹性,分为上下两层,硬纸板在上,吸管垫底……最后,留给动手实验的时间已不足十分钟,而又由于在此前其他四组护蛋实验中,成功和失败各占一半,王浩宇组的压力倍增,三名女队友只得加快了动手的速度。

  实验开始了,当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一场必将失败的实验时,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第一轮,鸡蛋并没有碎,只是硬纸板被压矮了一半;第二次砸蛋,纸板彻底变形了,但是,鸡蛋仍然没碎!王浩宇和队友看到了希望,但也更紧张了,所有人都屏声静气,只听得哐当一声,鸡蛋第三次被砸,王浩宇和队友的心都悬了起来,他们发现,纸板已完全散架,都以为鸡蛋破碎无疑,迟疑了一下,王浩宇决定过去捡蛋。奇迹真的发生了,鸡蛋完好无缺!果然是最后一层吸管救了它!所有人当即一齐欢呼起来,为这颗坚强的蛋,更为王浩宇所在团队的智慧赞赏。

  失败的实验 成功的学习

  相比王浩宇的实验,冯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们组选择的“微流控”实验,但是前后四次实验,每次结果都不尽如意,实验数据也比其他组得到的少,甚至没有。

  就在他们情绪低落,导师Sara抚慰了大家沮丧的心:“有时候实验就是这样的,你等待了很久结果却不能让人满意。但是实验过程很有趣不是吗?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经验”Sara还引导冯一和队友从水、油的比例查询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但最后,囿于时间关系,该实验仍没成功。

  由于这门实验需要做一份详细的实验分析海报,并将作为结束学习前的汇报答辩主题,面对一次失败的实验,如何做海报和答辩呀。团队队员们又一次陷入了沮丧。Sara的意见给了她们不同的思考方式,“科学实验的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但每一次的失败就是下一次成功的机会,你们可以从分析失败原因的角度来做演讲准备。”这令队员们眼前一亮! “这可是与中国的教育注重结果大不相同的地方,哈佛的导师们处处让我们学习的是科学的精神与研究的方法,结果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冯一小队的同学们立马投入认真的实验失败分析与总结之中,他们加班赶到很晚,考虑了非常多的细节,获得了结业答辩的成功,而更成功的是他们明白了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还有更多的实验,如桥梁设计时,苏承维以鹅公岩大桥的外貌为参考,设计了无桥墩的漂亮桥梁。李逸凡说,在设计桥梁时,他还学习了重要的设计2D和3D模型的电脑软件,收获巨大,“可以教其他同学做了。”

  后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受访的学生中,大多是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花儿一般的年纪,到哪里都是美的。重庆二外的学生是幸运的,背靠重庆二外这方面向世界的舞台,数次和哈佛、麻省理工这样的世界顶级名校零距离接触。走进哈佛,不仅是走进一方名园,对高科技的深入了解,对知识的扩充,更是得到一种精神的感染,并在精神得以洗涤后做出的价值选择。就像苏承维所说,尽管才高一,但此次哈佛之旅却坚定了她未来学建筑学的念头,她说,波士顿那些神秘的哥特式建筑和林徽因一样令人着迷,她希望自己像林微因那样有所成就。李逸凡说,科技无处不在的哈佛改变了他的初衷。原来,此前从未曾想过出国读大学的他决定,将在未来为自己申请美国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青春就是边走边看,边看边收获。二外学子,在追寻青春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坚定。我们相信,世界更大的怀抱,将被他们拥抱。

  花絮>

  除了哈佛学习,重庆二外学子们体会到哈佛及美国文化的其它方面,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见闻,用思考丰富着阅历。

  “哈利波特”的食堂

  “哈佛纪念堂”是哈佛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神圣又亲和的地方。建筑物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重大会议及名人演讲的礼堂;而另一部分是哈佛学生每天进出的食堂。游客和参观者只能到礼堂,而食堂却不对外开放。使得这个最亲和的地方却显得很神秘。金碧辉煌的超高穹窿形大厅、两旁大幅欧式彩色窗花玻璃、四周是众多哈佛名人名流的塑像和画像,历史与现代在此汇合,在哈佛学子每天用餐的地方,静静地与学子们相处在一起,这是一种学校文化的良好传承。难怪哈佛学生总是说,哈佛的气质和精神不是“学出来”的,是“泡出来”的!当听说“哈利波特”在此取过景时,二外的同学们兴奋不已。毕竟在这里做几周的哈佛学生,能天天在这次泡上几餐,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雨中的寻找任务

  哈佛课程中有一项“发现哈佛”调研活动。每个小组每天都得完成一项发现哈佛历史或名人轶事的建筑物或去处的任务,要求查资料并找到具体的地方后拍照。教授们要求很严,每天开课前必问各小组的调研结果,没人敢懈怠。孩子们每天早上8点就出门了,苏承维等同学被派与寻找全美第一个运动场的任务。当天波士顿大雨滂沱,同学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几乎走遍了整个哈佛校园,最后终于找到位于哈佛商学院旁的运动场,要知道,哈佛商学院可是离哈佛主校区足足有半个小时的路程哟。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